|
本报记者 刘霞 综合外电
绿色和平组织的最新报告显示,在化学农业加剧气候变化的同时,气候变化也在反过来给人类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温、水资源不足、病虫草害范围和规律变化、极端天气频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计面临严峻威胁。
不过,世界各地的农民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正在想方设法探究各种适宜的方法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手机让非洲农民“随机应变”
在去年年底举行的日内瓦通信展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目前全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比如,一种可传达气候资讯的手机文本信息的新技术,就在非洲大陆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
非洲实施的这个项目叫做“天气信息让大众受益”,它由联合国气象组织和全球人道主义论坛、哥伦比亚地球研究所联合进行。联合国与爱立信、中东及非洲地区的头号移动运营商zain集团等合作,在非洲近5000个自动气象站安装了相关设备。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气象站能在第一时间将降雨量、风速和风向等的变化信息传递到农民的移动电话上,以让更多的农民及早对天气变化作出反应,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大约70%的非洲人口依靠农业谋生,不断变化的气候模式让非洲农民几百年来赖以为生的农业传统知识变得过时,因此,这种及时的气候信息将帮助农民应对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
全球人道主义论坛的现任主席、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表示,在非洲,拥有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在非洲的每个地方都会看到手机天线塔,如此庞大的气候监测系统得以建成,可让非洲的农民从中受益。
印度农民青睐多样化的耕种方式
就在各国为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援助等问题争论不休、推托搪塞之际,在印度北部水患越来越频密的地区,这里的农民早已探寻了多种适应气候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栽种更多样化的农作物,抬高路基和房屋地基,建造新的泄洪渠道等。
过去数十年间,印度北方的农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恶劣天气。暴雨和山泥倾泻淹没了该地区很多村庄和城镇;无数房屋和农作物遭受破坏;大批家畜被淹死。气候造成的相关问题让印度数百万人深受影响,有些人因此负债累累;有些人被迫迁移到市镇或城市打工;有些人则变卖家畜等家产,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财政问题。
专家表示,由当地一些传统的农业操作方式演变而来的措施,或许能让这些地区的贫苦农民脱离“苦海”。例如,在印度北方的马诺哈扎村,这里的农民们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全球变暖”,但是,他们已经开始在农田里尝试一些既简单又有效的农耕方法,结果证明,这些方法非常,且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当地农民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播种更多种类的植物。过去3年来,他们种植的农作物包括稻米、小麦以及豌豆、菠菜、番茄、洋葱、马铃薯等各类蔬菜。另外,在环境组织的协助下,农夫们开始耕种一年可收割两次、可抗洪涝灾害的稻米。农民们表示,多样化的耕种方式能带来许多好处,尤其是当小麦和稻米歉收时,可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变幻莫测的天气。
越来越频繁的雨天意味着该地区的农民必须与淤泥沉积作斗争,他们播种、插秧等都会造成淤泥沉积。但这里的农民先在苗圃中培育蔬菜种子,再将其移种在地上,这样就有效避免了淤泥沉积带来的危害。(科技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