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社区

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244|回复: 12

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知识接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3 10: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知识接龙,100E豆等您拿!

本环保知识接龙的主题:气候变化

每一回复奖励2个E豆,参与越多,获得的E豆越多!
发表于 2009-6-3 10: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知识接龙

我要E豆啊.

先来一个,气候变化的定义——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容易理解的定义: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11: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知识接龙

气候真的在变化吗?
   
 
  ■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 将新闻进行到底

  当人们所处地区天气的温度比往常要高,有人会认为是气候在变暖;而有的地区却变得异常寒冷,这还是气候变暖吗?地球到底是不是在变暖呢,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气候变化:2050情景”的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张称意博士从温室气体(GHG)、温度、降水格局以及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

  CO2变浓,人类之过

  张称意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和总量都在上升。在南极,由于温度低,降雪不能融化。不断堆积的降雪会在其中羁留一些气泡。科学家对不同深度的冰芯进行钻探取样,提取其中的气泡,分析其中的气体成分,并进行同位素定年,即可获得地球不同历史时期大气中各种成分的变化信息。依据现在可获得的冰芯资料,现在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是近80万年以来最高的。

  尽管现代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是近80万年来最高的,但其同位数值却并不高。但可以推断:现代高浓度的大气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生成年代久远的碳。而这部分碳正是来源于人类燃烧埋藏在地下生成年代久远的化石燃料。所以大气中高含量的二氧化碳不是自然过程产生的,而是人类排放的。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近150年来的不断攀升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碳的曲线具有吻合性。

  对大气直接的测定结果表明:现在地球表层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突破了380ppm(即一百万份的体积中含有380份二氧化碳),浓度不断攀升的大气温室气体,必然会增强其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

  温度升高,仍在持续

  对地球表面大气温度的直接器测资料进行分析表明:从1906到2005年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的趋势为每十年0.074摄氏度,从1956到2005年的五十年间增暖趋势达每十年0.128摄氏度,接近近百年增温趋势的2倍,从1981到2005年的二十五年间增暖趋势达每十年0.177摄氏度,为近百年增温趋势的2.4倍,表现出增温趋势随时间的推移呈加速的势态。当然其中也可能叠加了自然变率,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暖在未来还会进一步发展。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会上升的最可能范围是1.1—6.4摄氏度,但仍有可能会超越或低于这个范围。即使最保守的估计,现在人类停止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无法从现在的高浓度立刻下降到工业革命前的水平,地球的温度仍然会上升,上升的最可能值是0.8个摄氏度。

  降水条件,将更恶劣

  张称意说,全球的降水格局也发生了变化,降水条件变得恶劣了,出现暴雨和洪涝的几率上升了,水土流失呈加剧的势态,降水的可利用性在下降。

  近100年来,我国的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呈现明显的年际与年代际振荡。在上世纪30—40年代和80—90年代降水偏多,其它年代降水偏少。中国的年降水量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近50年来我国的华北、东北东部和南部、西北东部等区域的年降水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长江下游、江淮地区、华南和西北地区大部的降水量却有比较明显的增多。

  部分物种,面临灭绝

  目前科学家已发现生态系统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变化。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生物与生态系统在发生着多方面的变化。

  生物的发育节律与物候现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如植物的展叶期提前、开花期提前和枯黄落叶期推迟,生长季节延长,以及迁徙动物的迁徙时间改变等。

  事实上,地球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生物发育规律的改变,有可能使在长期进化中建立起来的物种间关系发生改变,使一些物种面临着灾难。英国有一项研究显示,大山雀是迁徙的鸟类,每年春季迁飞到英国进行繁殖,所依靠的食物是英国当地的春季开花结实的植物果实。由于近年来的气候增暖,当它迁飞到达英国时,那些植物早已开花结实,可供采食的果实大大减少,造成了这种鸟的种群数量在近年来急剧下降。所以,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生物种要么适应气候变化而改变与其它物种的关系,要么面临着灭绝的风险。IPCC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认为,当温度再上升1—3摄氏度,大约30%的物种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地理空间分布也因受气候的增暖、降水的变化以及它们的协同作用而发生改变。我国黑龙江张广才岭南坡老秃顶子、长白山北坡的岳桦—苔原过渡带、五台山高山带等,都观测到了林线上部树木更新增加,幼年龄树木的密度增大,树木种随着气候变暖有整体向上迁移的趋势。

  气候变化还会对生态系统施加直接的影响来改变其结构与服务功能。最后张称意说,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些变化可能出现得早一些,而有的则可能晚一些。但人类需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采取有效措施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趋利避害,保护地球气候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仅26%的青年人对气候变化感到担忧

  在5月中旬刚刚结束的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科技日报》等媒体共同在中国青年职业人士中开展的迄今规模最大的针对气候变化态度的调查中,只有26%声称对气候变化感到担忧,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

  此次调查共计超过22000名青年专业人士通过网络、访谈及讨论小组的形式参与,其中97%的受访者是学生或在职人员,92%的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

  针对这个结果,当场嘉宾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张称意博士指出:看了这个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我们知道气候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我们不可能离开温度去生活,而这个温度就是大自然气候无偿提供给我们的。我们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大气中含有温室气体,这个温室气体使得地球保持在平均负15摄氏度左右,如果没有这个温室气体,我们的生存空间会极大的被压缩,甚至没有。空气的流动,来自于海洋蒸发的水汽,没有水我们是活不下去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培养环保意识,要关注真正生活的环境,关注我们的大气,关注对我们生活有重要影响的资源,我觉得这是需要努力和做出改善的一个方面。

本报记者 华凌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报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06/03/content_67096_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12: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知识接龙

来看看这篇报道吧,了解一下中国所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政府面临气候变化谈判压力

  在本周开始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成为主要焦点。参与谈判的领军人物急切呼吁中国与他国携手合作,缔结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

  联合国、美国和欧洲各国最近几天均加大了外交努力,纷纷向北京示好,而对其强硬立场避而不谈。上月末,中国政府呼吁富裕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40%——远高于此前达成的任何协议——并拿出相当于其GDP 0.5%至1.0%的资金帮助贫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私下里,西方外交官认为中国是在故作姿态,但在公开场合,他们则小心翼翼地采取了安抚性语调。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中国领导人已经相当关注(全球变暖)这个问题。中国现在大举投资于可再生能源,使其工业变得更为清洁。他们正在建设大型核电站……他们采取措施的方式非常重要。”

  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上周表示:“我认为,中国和其它主要经济体必须加入到行动之中,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他们还需要采取更多行动,全力以赴并进行量化。”

  各国一致对中国发起魅力攻势,理由很清楚: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它的飞速增长,促成了全球最大燃煤电力项目的建设。但中国政府不承担任何抑制排放的责任。根据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只有工业化国家才必须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但也包括日本和欧洲——纷纷要求中国在后续协定中做出承诺。各国目前正就新的后续协定进行商谈。这些承诺不一定是绝对减排,也可以是抑制排放的增长。




    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2009-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12: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知识接龙

要E豆
我来一个:

日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完成了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四次国家报告。
该报告称:

气候变化扰乱生物多样性
极端天气,比如暴雪和干旱,对生物多样性有着直接的胁迫作用。而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潜移默化的危害,则更加突出。

报告显示,近一百年来,中国地表气温变暖明显,升温幅度约为0.5~0.8℃,平均增温倾向率约为0.08℃/10年(编者注:2008年10月29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已将该数字更新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

气候变暖直接导致了气候生长期的增长。比如,中国南方、北方与青藏高原大于等于10℃的气候生长期都呈明显增长趋势,增加的速率分别为1.2天/10年、1.2天/10年和3.1天/10年。

40年中,全国气候生长期平均增加了6.5天,青藏高原增加了12.3天。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的生物物候也出现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春季平均升温0.5℃以上的地区,春季物候期平均提前了2天,在春季平均温度上升1.0℃的地区,春季物候平均提前了3.5天;反之,在春季平均温度下降的区域,春季物候平均推迟了4天。

观测资料还表明:中国东北、华北以及长江下游地区,春季平均温度上升,物候期相应提前;在西南地区的中部、长江中游地区及华南的部分地区,春节平均温度下降,物候期有所推迟;小白杨在内蒙古地区始花期明显提前,而落叶期也明显延后。

虎凤蝶分布变化明显
“气候变暖,造成森林分布的变化。”观测显示,祁连山山地森林的林带下线向高海拔处上升。温度的变暖与降水的改变引起了生命地带的改变。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当前中国北方湿润森林地带比1960年有明显的向北偏移。

植物分布变动直接影响南京的代表生物中华虎凤蝶。紫金山蝴蝶“观察者”吴琦告诉记者:“有观察者发现一百年来,一些蝴蝶的栖息地在向极地方向移动、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气候变暖使蝴蝶提前繁殖,但与它们的寄主植物间的同步被打破了,幼虫的生存困难了,只有高处适于生存。而迁移却伴随着不能迁移者的衰亡,或一面迁移一面适应,结果便是数量锐减。”

“这种现象在南京已经观察到了。”根据每年定期做的观测资料分析,他说,现在紫金山的虎凤蝶就往山顶迁徙。“今年,只有山顶上有卵和幼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16: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知识接龙

气候变化究竟杀人几何?
西蒙?路易斯

————————————————————————————————————————————



去年四月,一群环保活动者封锁了E.ON能源公司在英国中部的Ratcliffe-on-Soar燃煤发电厂。他们的目的,一个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个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为了救命”。2008年2月25日,莫里斯·库珀法官做出了一项长达20页的判决,承认“亟需采取激烈行动”,但他也判决抗议者们有严重非法侵入行为,说他们的辩护(他们的违法是为了救命的必要行为)缺乏依据。

我在审判中担任了专家证人,关键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人死于气候变化?英国又该为此负什么责任?我很吃惊的发现没人知道答案。像我这样的科学家们参加了很多项目,包括测量二氧化碳排放、气温、海冰融化以及鸟类、雨林和珊瑚礁受到的更复杂的影响。我们知道气候变化的相关事故正在致人死亡,然而却没有一个全面的全球监测计划来记录因气候变化而死亡的人数。现在还没有任何官方的气候变化死亡数字。

坦白地说,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影响很难量化。我们不可能找到任何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人群来充当对照组。死亡的原因通常是多元的。尽管在校正的气候条件下可以预测特定天气事件的发生,但单独的事件却很难完全归因于气候变化。

最大的障碍就是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各种影响。首先是直接影响,如洪水的泛滥;其次是复杂的间接影响,如粮食减产,这会加剧营养失调,还有疟疾等传染性疾病传播方式的改变。此外,还必须注意减去气候变化对健康的正面影响,比如,在这个日益变暖的世界,寒冷天气对健康的影响就减少了。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唯一的全球气候变化死亡人数估计——大约每年15万人。令人担忧的是,这个估计来自2002年的一想单独的建模研究,其中只包括四种气候变化影响(即由疟疾、营养失调、腹泻型疾病和洪水这一个系列造成的死亡)。但是,就像报告的作者所说的,这只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初步估计,而且现在也太过时了。

我们要得到气候变化造成的死亡人数,为什么非要依靠这个单薄、有限而又过时的研究呢?这并不是对世卫组织的批评,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只有世卫在孤军奋战呢?

气候变化学界的核心当然是那些研究大气的科学家,因此,他们的研究很少会和人类健康直接相关。至于医学界,他们显然对拯救眼前的生命更感兴趣,而不会去关注更缓慢、更长期的气候变化影响,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应对也就晚了。

毋庸置疑,研究课题要受到资金的影响。没人要求政客们统计死亡人数。但为什么不呢?也许这和另一项政治事务有相似之处,那件事也造成了重大的死亡,却没人去计算死亡人数——就是伊拉克战争。各国政府肯定都不愿意听到人民因为他们自己的选择而在异乡奄奄一息。因此,如果你要做一项题为“去年英国碳排放致死3千人”的全面研究,有谁会资助你呢?

环保主义者和库珀法官都想知道温室气体排放和死亡之间的确切关系,这个任务不应该被推给未来的科学家。医学专家们通常会给出类似的结论,比如某一年高血压所造成的中风死亡的比例,或者把肺癌死亡归因于过度吸烟。这只是一个决定的问题,决定它是否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上述理解之所以至关重要,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原因。第一,这是一个基本的公正问题。逝者应该被铭记,而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也应该知道死亡的原因。第二,死于气候变化的人数很可能被大大低估了。

这意味着用于制订政府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可能会受到偏爱,这些政策会产生巨大的气候影响(比如在伦敦的希思罗机场修建一条新跑道),而我们低估了这些决策的人类生命成本。此外,我们还可以把人类生命和在机场候机排队的时间等同起来。



————————————————————

西蒙·路易斯博士,皇家科学院院士,任职于利兹大学地球与生物圈研究所。

来源:

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08/feb/26/climatechange.carbonemissions

http://environment.guardian.co.uk/

卫报新闻传媒有限公司2008年版权所有

转自  生态学苑——博客也生态    复制以自然观察自然,观察生命中的生命——亨利?梭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16: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知识接龙

好像有些不太符合环保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16: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知识接龙

了解气候变化——一些有关全球变暖的专有名词 分类:生态科学
2007.12.1 19:22 作者:甘木 | 评论:0 | 阅读:404
作者:萨里木尔·胡克。国际环境与发展学会气候变化小组的主任。他同时是联合国在准备中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的适应与减排一章节的协调首席作者。

气候变化是一个现实,受它影响最明显的是那些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和社区,但讽刺的是,这些人对气候变化却是最没有责任的。因此,这些国家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媒体、公民社会、NGO以及个人,都必须认识到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以应对它的消极影响,这些影响几乎涉及社会所有的组成部分,尤其是穷人。

本文阐释了12个关键的专有名词和缩略语,并列举了一些事实,为的就是让那些不熟悉气候变化、但有兴趣了解这个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人对此有所了解。

因与果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就认识到人类正在通过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着全球的气候,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由能源和交通的煤炭、汽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此后,尽管人们尽力进行减排,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按照现在的水平,至少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一些国家、生态系统和社区的危险气候变化已经在所难免。气候变化的后果包括旱涝灾害的增加、沿海地区的长期盐碱化,还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龙卷风(但频度不一定增加)。

从中期来看,某些气候变化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结局,而是应该学着如何与之相处。这里要强调的“学”,是一个主动词,而不是被动的。预先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多了解,并学会如何应对,我们就可以大大减少它的消极影响。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防范措施,还可以积累大量的本土知识和经验来处理旱涝等与气候相关的灾难。要学会如何对付气候变化,必须先熟悉一些新的专有名词和缩略语。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要学习的第一个专有名词就是“温室效应”。这是一个很完备的物理过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这个过程从太阳射线中吸收热量。“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氯氟化碳。这个词汇来源于在温带气候中已经使用了几个世纪的玻璃温室。温室中的植物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吸收太阳射线,使温度升高,即使在外面天寒地冻的时候也能保证里面蔬菜的生长。被排放到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相似的方式发生作用,把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大温室。

减排

就是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减排是防止气候变化未来影响的主要应对措施,包括很多形式,如把燃料从煤炭换成汽油再换成天然气(污染性最小的化石燃料),更好的办法是完全摒弃化石燃料,改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或者从整体上减少能源消费,提高能效。

适应

要学习的第三个词是“适应”,指的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那些难以避免的影响(就是因为减排的努力失败了)。近年来,由于人们清楚地发现气候变化的某些影响在短中期内是无法避免的,于是适应就作为一个重要的应对措施凸现出来,特别是对于那些贫困以及易受危害的国家来说。

IPPC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缩写。联合国建立这个团体,把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集中起来,对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排放和浓度,以及对全球的潜在影响的科学认知情况进行评估。IPCC定期(大约每5年左右)提出报告,其中对关于气候变化的认识情况(这个情况在不断改善和升华)的评价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委员会的第一份报告发表于1990年,第二份在1995年,第三份在2001年,第四份则将在2007年4月出版。

UNFCC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常常简称为“框架公约”)的缩写。这是一个全球性条约,几乎所有国家(包括美国)都签署通过了,因为它们都认识到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所有国家的共同行动。公约规定,富裕国家(由于被列在公约的附录一里,又称“附录一国家”)应该对温室气体排放负最主要的责任,因此它们也有责任首先采取行动,并且帮助那些更脆弱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公约的签字国同意把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专称是“基准年”)的水平。

CoP

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这个会议一年一度(通常在11月或12月召开),届时所有缔约国家聚集在一起,回顾公约下面义务履行工作的进展,并且就任何必要的新行动达成协议。会议在各大洲之间轮流举行,最近的一次(CoP12)于2006年11月在肯尼亚的内罗毕召开,下一次(CoP)则将于2007年12月在印尼进行。

LDC

最不发达国家的缩写,指的是由50个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构成的集团,这些国家大部分在非洲,也有少数几个亚洲国家。UNFCCC的4.8条款认为,最不发达国家尤其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还有发展中的小型岛国,简称SIDS)。公约规定,富裕国家(即附录一国家)有义务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来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2001年11月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行的第七次缔约方会议(CoP7)设立了一个新基金(称为LDC基金,即最不发达国家基金),目的就是为欠发达国家的适应活动提供支持。这一基金来源于富裕国家的自愿捐助。

京都议定书

在气候变化的相关词汇中,这个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指的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达成的协议。附录一国家同意在分国别的基础上,在2012年底前(第一个承诺期)实现一定比例(与1990年的排放水平相比)的温室气体减排。当时美国也加入了条约,并且同意设置一个减排目标。但是,没过多久,随着布什政府的上台,美国退出了京都议定书,澳大利亚也紧随其后。议定书必须得到各国议会的批准,而且只有在至少55个国家批准、且这些国家的总排放量超过全球55%的情况下,它才能生效。这个生效的过程耗费了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在美国退出之后,因为单单它的排放量就占了全球了24%。但是,2005年2月,随着俄罗斯批准了京都议定书,55%的门槛终于达到了,现在所有的签字国都开始执行京都议定书。

CDM

京都议定书的一项内容就是为还没有设置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进行减排的机会,并且使它们能够通过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机制把排放额度出售给那些已经设置减排目标的国家,这个机制称为“清洁发展机制”,即CDM。现在已经有许多CDM项目通过谈判和批准(他们必须经过两层批准,在国内是指定的国家管理机构,在国际则是CDM执行委员会)。所有发展中国家的CDM项目管线总造价已经达到10亿美元,并且还在迅速增长。大部分在建项目都在巴西、中国和印度等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NAPAs

LDC基金所支持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每个最不发达国家都能实施“国家适应行动计划”,即NAPAs。这个计划使适应行动和项目在每个国家都能按照一个共同的协议方法得以落实,并被置于优先地位。NAPAs还意味着通过一种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方式来落实行动。至今,已经有八个国家提交了NAPAs,其他国家则有望在今年完成并提交。一旦NAPAs完成并提交,所有最不发达国家的优先适应项目都有望得到LDC基金的支援。但是,迄今基金名下的承诺款项只有大约1亿美元,因此,如果富裕国家不进一步捐助的话,分到每个最不发达国家手里的钱就没有多少。

SCCF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CoP7上,作为“马拉喀什协议”的一部分,还创立了另一个基金,就是气候变化特别基金(SCCF)。与最不发达国家基金不同,这项基金不仅仅面向最不发达国家,而是面向所有发展中国家,也不是仅仅针对适应行动,而是包括其他行动。这个基金的主要来源也是自愿捐助,目前已经有4亿美元的承诺款项,并且支持了少数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小型岛国)的适应项目。

适应基金

这是唯一一个名字里带有“适应”的基金。和LDC基金以及SCCF基金不同,它的来源不是各国的自愿捐款,而是从所有的CDM交易额中抽取2%的“适应费用”。这也是京都议定书体制下唯一的一项基金(另外两项都是在UNFCCC之下的)。该基金的宗旨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适应(行动)”提供支持。当然,这里的款项大小取决于CDM交易的数额,但是它也已经积累了好几亿美元了(尽管基金还没有动用)。

结论

上面提到的12个概念只是对气候变化事务进行了一个非常简略的概括,实际上它是极为复杂的,有时还不可捉摸。但是,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成为精通气候变化所有方面的专家,考虑到情况变化之快,只要能跟得上各自相关的进展就可以了。要做到这一点,问题之一不是信息的缺乏,而是信息的过剩,我们很难区分哪些信息是相关的,哪些是无关的。

为了给大家在寻找气候变化各方面信息源时提供一个指引,在这里列出几个我经常浏览的网址: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信息——www.ipcc.ch;关于COP的决定和全球政策——www.unfccc.int;关于气候变化和发展的联系——www.iied.org;关于适应行动——www.lca.org;关于最不发达国家与气候变化的信息——www.clacc.net。此外,关于气候变化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平时新闻,请关注www.scidev.net 和www.tiempocyberlibrary.org。
转自 生态学苑——博客也生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21: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知识接龙

这些知识却是不错,但是很多人不清楚,所以环保知识普及势在必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 23: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知识接龙

其实只要关注环境保护的人,都可以在各类环境保护杂志或新闻报道中发现,一些名词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厄尔尼诺现象"以及水旱灾害与沙漠化“等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所有上述现象都是与人类活动想环境中排放有害有毒物质,或人为引起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砍伐森林,开发湿地,破坏草原造成水土流失有关。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因此我们的话题不应该仅限于气候变化,应为全球变化。但迄今为此的全球变化研究又是以气候变化为核心展开的。
全球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全球生态环境的恶性变化。下面先来说话温室效应。
由大气层的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即为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温室气体的隔热性质将大气平均温度从-18·C提升到15·C。温室气体是指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对长波辐射有强烈吸收作用的气体。全球变暖与大气中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增加有密切联系。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将是深远的,如极地的冰会融化,海洋会因热而膨胀,海平面上升,最终导致全球气候的大规模变化。人们近几年所关注的厄尔尼诺(El Nino) 与拉尼娜现象就是由于海水温度变化导致的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温现象,在有的年份,因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微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流,上涌海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与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硫化氢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C,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即称为厄尔尼诺现象。相信大家一定没忘记我国98年的大洪灾,就是厄尔尼诺引起的,那次厄尔尼诺是近百年最强烈的一次,表水增温超过5·C,100m深处增温达10·C,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异常曾使41个国家受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