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9-28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河湖环境工程常识(请大家积极参与加帖)
eye wrote:
我觉得对已经污染很严重河湖水体,治污的第一步是截断外部污染源,其次再考虑治理问题。治污时底泥是需要充分重视的,不一定非要考虑疏浚,其他原位处理的方法也不错。建议大家就底泥的修复方法多发表意见。 控制底泥中氮、磷营养盐的释放:由于巢湖遭受长期的污染,底泥中的沉积物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其中包括大量的营养盐。控制底泥释放氮、磷是控制内源性污染的关键步骤,从现在来看主要有原位覆盖,疏浚处理,水底曝气,投加化学药剂等技术方法来控制的底泥的污染。
原位覆盖是将一层清洁物质覆盖到污染的沉积物表面,从而有效地限制其对上覆水体的影响。覆盖材料可以是清洁沉积物、沙、砾石、薄膜,中间还可以混有单层或多种土工材料。原位覆盖可以将污染沉积物与底栖生物物理性地分开,防止沉积物迁移或再悬浮;同时降低污染物向水中的扩散通量。目前覆盖法己经在河道、近海、河口等地有成功使用,如日本kihama湖、美国Eagle港、挪威Eitrheim湾等,国内尚未见应用报道。
原位覆盖只是限制释放的临时措施,疏浚处理则似乎是一项更有效而彻底的方法,可以永久消除沉积物对水质的影响,短期水质改善效果明显,国内外应用较多。然而对干疏浚还有很大争议,疏浚残留下的沉积物残体很容易发生扩散,再次污染表层沉积物,同时疏浚消除了沉积物间隙水自深层向表层的活性磷浓度梯度,以及不同层沉积物胶体在释放磷的能力之间的差异,在疏浚后可能会产生爆发性的磷释放。而且疏浚治理费用相当高,疏浚程度不够、操作不当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濮培民等对国内外一些环境疏浚工程效果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要加强环保疏浚技术研究,对疏浚的效益和必要性还有进行充分论证。
水底曝气是为了提高底层水的溶解氧浓度,从而达到氧化沉积物,抑制内源磷释放的目的。投加化学药剂主要是加入铝、铁、钙盐,通过化学沉淀降低水中磷的浓度,同时增加底泥对磷的束缚能力,抑制内源磷的释放。铝盐控制内源磷释放的效果最好,其次是铁盐。但投加铝盐价格昂贵,而且由于溶解性铝对水生生物及人体有毒性作用,在对酸性湖泊的处理中会导致物种的减少。投加铁盐,则需要保证沉积物的氧化状态,需同沉积物氧化配合作用,因而成本也较高。钙盐,虽然效果不如铝盐和铁盐,但其来源广,成本低,对环境的潜在危险小。三是通过改善生态结构,调整和优化生物群落结构。其中恢复水生高等植物种群是生态修复的关键,如何使水体从藻型富营养化向草型转化也是研究的热点。高等水生植物能在沉积物上形成有效的保护层,防止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污染物的溶解扩散,但在国内目前受水体污染胁迫压力普遍较大的情况下,水生植物的修复难度较大。
以前写课程论文时不知从哪里抄来的一段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