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环境生态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2336|回复: 2

[环境观察]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的挑战和机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9 09: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年初开始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人类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象灾害发生而几经谈判形成的国际公约。虽然,由于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1/4以上的美国没有参加,致使这项议定书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但还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而采取的一个积极行动。

  《京都议定书》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专门针对发达国家的环保法律,并没有为发展中

国家设定排放限额。但是,中国还是因为一个叫做CDM的灵活机制和《京都议定书》发生了密切关系。

  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全称是“清洁发展机制”,就是发达国家出钱在发展中国家做减排项目。当然,发达国家这样做是因为CDM机制允许他们把在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减排数量用于抵消本国的减排指标,因为发达国家减排的成本一般要高于发展中国家。

  这个CDM是多年艰苦谈判换来的成果。按照中国代表团的谈判代表之一、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的话说,《京都议定书》以及CDM都是中国老一辈谈判专家留给我们的财富。尤其是中国代表团第一任首席谈判代表钟述孔老先生,他曾给周恩来总理当过翻译,是一名外交高手,他曾经说过,全球变暖问题的国际谈判不是气候谈判,而是政治谈判。

  今天看来此话非常深刻。因为与世界各国能源战略关系密切,这场谈判已经变成了各国政治家角力的舞台。

  有人说《京都议定书》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较量。邹骥教授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认为这场谈判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之间在较劲,尤其是欧盟和美国之间的较量。欧盟确实在环保领域比美国做得好,他们想利用这一优势,在经济上与美国较量一番。美国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态度强硬,绝不是因为美国科学家不相信全球变暖的危害,而是不愿在经济上输给欧盟。

  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使发展中国家在CDM项目上损失很大,因为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了全世界的1/4,如果美国加入,CDM项目的总资金将比现在多出好几倍。

  一些国家为了不让中国获益太多,在规则上设绊,阻挠中国的CDM项目。由于中国谈判专家和科学家的努力,联合国最近通过了煤层气项目的“减排核查基准线方法学”,从此,合理利用煤层气的减排机制能够被划入CDM项目了。众所周知,中国是产煤大国,如果煤层气项目被纳入其中,中国在CDM项目上将成为国际环保资金的最大受益国。因此有人将CDM称作“中国发展机制”。

  不过,邹骥教授认为,气候变化毕竟是整个地球的问题,它超越了国家的概念。中国代表团在国际谈判中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没有错,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就等于是捍卫了整个世界的利益。 浙江日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9 09: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气象灾害频仍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

  2004年底,曼恩建立了自己的网站www.realclimate.org,这个网站现已成为国际气象学爱好者们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2005年,他招来9位合作者一起来办这个网站,他们都是气象学领域的资深专家,撰写了超过100篇气象学研究报告,内容几乎涵盖气象学的所有领域和热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篇批判小说家迈克尔·克莱切顿的新书《恐惧之国》。

  克莱切顿是《侏罗纪公园》的作者,他的《恐惧之国》将支持全球变暖“人为”说

的环保人士描绘成一群环保恐怖主义者,并暗示全球变暖是环保组织制造出来的大阴谋,目的是为环保工程公司牟取暴利。有意思的是,这一指控原本是环保组织批评对手的要害所在,只不过针对的是幕后的石油公司。

  这场原本纯粹的科学争论,由于政治和文学的介入,正在变得面目全非。无论曼恩等人的科学分析如何有理有据,他们的读者注定不会比克莱切顿的拥趸来得多。《恐惧之国》这本小说首印即达170万册,在全球培养了几百万个“气象学家”。

  在网上书店亚马逊的网站上可以看到800多个读者留言,有相当一部分人支持克莱切顿的观点,他们是布什环保政策的坚定支持者。正是因为布什政府的变脸,美国政府退出了联合国制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协议《京都议定书》。

  2005年8月29日的“卡特里娜”飓风,几乎将新奥尔良夷为平地,这让环保组织看到了说服美国政府的希望。在“卡特里娜”刚刚过去的第二天就有记者和政府官员发表看法,将飓风和全球变暖联系在了一起。资深记者罗斯·格博斯潘在8月30日的《波士顿环球报》撰文称:“国家气象局把这场飓风叫做‘卡特里娜’,但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全球变暖。”

  很多人都怀疑近年来北美飓风频度的增加和全球变暖有关。以MIT气象学教授凯利·伊曼纽为代表的一批气象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导致了飓风强度的增加。凯利于去年8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声称北美飓风强度比上个世纪70年代增加了一倍以上,这种变化与海平面温度上升有直接的联系。根据伊曼纽早年的计算,海平面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飓风风速就会增加7%。2005年北美几次飓风的强度不但证明了他的观点,而且比他预期的还要强出许多。

  可是,也有气象学家认为,飓风频度本身有一个自然周期,目前北半球正好处于上升期,这一变化与全球变暖无关这篇研究报告同样引来了反对意见。

  科学的争论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但基于道德的指控就不那么简单了。现就职于美国“国立飓风研究中心”的兰西公开宣布退出“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他觉得IPCC干涉了严肃的科学研究。美国独立智囊机构“凯托研究所”甚至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IPCC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机关,而是被政治家左右的宣传部门。“凯托”预计美国下一个财政年度将会为气候研究拨款40亿美元,为了保证拨款强度,必须保证“全球变暖”这杆红旗不倒。

  到底谁对谁错?目前还未见分晓。但是气象学界存在的这种争论却让布什政府找到了一个听上去非常充分的借口,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浙江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9 09: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减缓大灾大难 人类必须从自身做起

  上述两个新发现告诉我们,气象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涉及的因素太多,很难准确预测。比如从去年底开始的欧洲严寒,就让很多人惊呼:不是说全球变暖吗?怎么今年的冬天这么冷!

  其实,这次严寒归根结底也是全球变暖造成的,因为气温上升导致北极冰雪融化,降低了北大西洋海水的盐度,从而减缓了赤道附近的温暖海水向北方的流动速度,而这股暖

流是欧洲的冬天之所以不至于像西伯利亚那么冷的主要原因。

  因为温室气体能够带来许多预料不到的结果,国际气象学界流行用“气候变化”这个词来代替“全球变暖”。正像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理查德·艾利曾经说过的那样,气候的平衡是有临界点的,当气候变化超越某个临界点时,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

  也许全球变暖本身不足以造成2005年北美夏天的飓风和欧洲的严冬,但是全球变暖正在让地球气候加速向临界点逼近。一旦超越了临界点,人类面临的就不仅仅是几场飓风,而是一场真正的大灾难。

  要想减缓甚至避免大灾难的来临,人类必须立即动手。

  2005年11月底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年度联合国气候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次会议讨论了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新的减排计划。虽然没有签署任何实质性的协议,但起码这次会议让各国领导人重新回到了谈判桌上,并为今后的谈判制定了一个框架,这就是最大的胜利。

  在这次蒙特利尔的联合国气候年会上,中国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与会,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去的人很少。这次大会和中国的关系很大,2012年后中国的企业能否吸纳到上亿美元环保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次会上的谈判结果。

  据《中国青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