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9-8 17: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新疆,一路风光之文字篇
2008年8月19日 阴天有阵雨 吐鲁番-乌鲁木齐
一直听说吐鲁番是一个“大火炉”,白天的温度可以达40摄氏度以上。可是今天,天公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早上起来的时候,竟然是阴天。今天的行程安排得挺满的。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高昌故城,这里曾是高昌王国的都城,也曾是玄奘法师为高昌王讲过经的地方。进入景区,举目远望,可以看到城郭高耸,街衙纵横;护城河道的残迹还依稀可见,城垣保存基本完好,整个故城可分内城、外城、宫城三重。据随行导游介绍:高昌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初称“高昌壁”,为“丝路”重镇。高昌城当年城墙上共有12重大铁门,分别冠以“玄德”、“金福”、“金章”、“建阳”、“武城”等不同名号。城市中房屋鳞次栉比,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区等。城内的建筑布局与当时长安城相仿。全城人口达3万,僧侣3千。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取经时,曾到高昌国讲经一个多月,并与高昌王拜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话。我们在城里行走着,有一种穿越时间的感觉。古人已经远去,故城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之后成为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触摸一下残留的古墙,感叹一下千年的沧桑以,投入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之中。
离开高昌故城,我们来到了位于鄯善县境内的吐峪沟景区。昨天,介绍我们拼团的小伙子极力推荐我们到这里来走一走。吐峪沟曾经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一进景区,可以看到一个木匾写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吐峪沟麻扎村。据介绍,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已逾1700年历史,至今还保存着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俗风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称。入村之后,一条河流贯穿于村中,村落中古老的房屋都由生土建筑而成,以黄粘土制坯建成的窑房,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一层的,也有两层以上的;有独立成房的,也有沿山势连成一片的;其中最吸人注目的是在古村落中清真大寺,它正是“世界多种著名宗教历史文化的交汇地”最好力证。沿着麻扎村上山,峡谷的轮廓逐渐呈出在我们眼前,山岩之雄、山色之美,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很遗憾的是,吐峪沟千佛洞现在暂停游览,我们失去了领略佛教壁画艺术的机会。
在去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路上,突然下起雨来,雨中的火焰山没有平日的酷热,让我们好生失望。在千佛洞门口,一位服务员打趣着对我们说,吐鲁番以甘霖来迎接远方的客人!是呀,对于当地人,饱受酷热之苦,他们很希望下雨呀,但对于我们来说,也许火辣辣的火焰山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千佛洞开放给游客参观的洞窟不多,从残破的墙壁上,我看到的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壁画艺术的略夺和破坏。由于天公不作美,骑骆驼游火焰山的计划也泡汤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点可惜呢。
中午,我们来到了葡萄沟。司机带我们到位于葡萄沟景区后门的餐厅吃饭。这里的特色是可以坐在葡萄架子下用餐,还可以在挂满葡萄的葡萄架中与葡萄“亲密接触”并合影留念。吃完饭,我们还逛了附近的干果市场,这里的葡萄干品种繁多,服务员跟我们说,可以先尝后买,于是,一场“品尝大会”开始了,葡萄干是鲜葡萄浓缩之精华,更甜更香,转了一圈,可以品尝到十多个口味的葡萄干,当然品尝是有“代价”的,走之前要挑最喜爱的买一些嘛。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因此,下午的游览重点就是坎儿井民俗园。当我们购好票进入民俗园之后才现,园里的解说是需要另外收费的!没有导游介绍,只能靠自己通过景区里的相关图文资料来获得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连相关的资料都没有,有会时对所参观的景点只能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不过,我们很快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跟在旅游团队的后边,这样可以听到前方导游或讲解员的讲说,了解到景区的一些详细的说明和特别的景观,而且还能将讲解费省下来。据介绍,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个部分组成。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仍被称为绿洲的生命之泉。但是由于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坎儿井,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来还想去交河故城的,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好取消了。不过,我们还是请司机大哥带我们到交河故城景区转了一圈再回吐鲁番汽车站。晚上,我们从吐鲁番赶回了乌鲁木齐南郊车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