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3-6 09: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创新工程纪实
[center][/center]
实验室人员正在工作
面向前沿 凝聚力量
昆明动物所虽地处边疆,在资源、经费、人才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但却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发展中高举科学的大旗。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将地域和资源优势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所围绕进化生物学、资源动物学、保护生物三个重点研究领域,在发挥学科综合交叉优势的基础上,将创新重点放在动物的系统演化、模式动物的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濒危物种机制研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等方面,通过资源配置、政策导向和学科带头人招聘等形式,整合、优化、重组研究所的学科,实现了布局的优化。
对学科建设,研究所不仅强调优势学科的持续发展,而且在重点研究领域,如进化基因组学、分子生态学、胚胎发育、生物信息学以及资源昆虫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加大科研人才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投入。并在进化基因组学、神经生物学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亚洲人群的源流与进化:张亚平院士领导的研究组系统研究了亚洲人群的源流与进化。建立了系统完善的东亚和南亚人群mtDNA世系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了人类走出非洲的路径和东亚与南亚人群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在Science(1篇)及影响因子为12的Am. J. Hum. Genet.(5篇)等SCI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短短几年中,论文在SCI刊物累计被引用300余次。Quintana博士在Am. J. Hum. Genet.评论他们的工作为“excellent example”。
新基因的起源与进化:发表于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的王文博士及其合作者的一项关于“猴王基因”(monkey-king)的研究结果,第一次阐明了基因分裂是如何实现的,对理解基因的起源和进化有重要意义。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中外科学家和媒体的注意。美国的The Scientist杂志约请了两位欧美科学家以“基因不断进化”为题进行了评论,指出猴王基因家族的发现为基因重复理论进行了重要补正。
东亚人群起源的探讨:宿兵研究员等采用Y染色体上的遗传标记,系统地研究了东亚代表人群,有力地支持了人类“单区起源”假说,结果发表于Science杂志上。The Scientist杂志(2001年10月号)撰文对他们的相关研究给予了极高评价,称之为“A splendid example of honorable science……”该研究于2003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张亚平院士研究组系统研究了一些主要家养动物猪、山羊、狗、兔和鸡的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发现东亚,尤其是我国南方及周边地区是家养动物驯化的重要区域。他们与瑞典科学家的合作研究证明,狗大约在1.5万年前起源于东亚,并有多个母系来源。在Science(封面论文)和Mol. Phylogenet. Evol.等SCI刊物发表了一批论文,Science、Nat.Rev.Genet.等国际一流刊物还对他们的工作发表了专题评论。
心理应激致病机理:徐林研究组就心理应激的致病机理问题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研究,发展和建立了10多种精神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为阐明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一系列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关键研究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一些代表性论文已发表于J. Neurosci.和JBC等SCI刊物。
蔡景霞研究组的“恒河猴工作记忆的儿茶酚胺受体机制研究”、邹如金研究员等的“滇金丝猴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张云研究员组的“蛇毒蛋白酶结构与功能及其对血液凝固系统的作用”等成果相继获云南省科技成果(自然科学类)一等奖。肖昌华研究员的一类新药“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I期临床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