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29 10: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云南候鸟扫描
最神秘的鸟也来作客
当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寒风席卷大地时,年长的红嘴鸥用叫声提醒后辈们——该启程了。从俄罗斯贝加尔湖启程,在蒙古的赛音山达稍事停留后,最终落脚温暖的昆明。每年冬季,红嘴鸥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遵循着同一条线路,不辞辛劳地在南北纬度之间飞翔。对于昆明这座越冬城市来说,红嘴鸥似乎是在讲述着关于承诺的故事——归来的承诺。
西伯利亚红嘴鸥无疑是昆明的骄傲,然而在这种荣耀背后却隐藏着一丝凄凉:除了红嘴鸥以外,四季如春的昆明很难再找到其他过冬的候鸟。实际上,在滇池被污染之前,昆明曾经是众多候鸟云集的天堂。法国人在云南采到了很多候鸟标本,包括灰鹤、黑颈鹤等都是来自滇池流域。但是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围海造田以后,候鸟们逐渐抛弃了这个越冬地,剩下的只有红嘴鸥。好在,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昆明市鸟类协会理事长王紫江说,随着滇池环境的改善,昆明地区的鸟类呈现出不断增加的可喜现象,一些曾经没见过的鸟,也开始在昆明出现了。就在去年,昆明首次出现了白头鹎(bēi)、丝光椋(liáng)鸟、三趾鸥3种新鸟,其中后两种是候鸟。2009年昆明鸟类协会对滇池展开的鸟类调查显示,滇池周边的鸟类已达到了126种。滇池流域不仅是一些越冬候鸟的栖息地,还是一些候鸟的通道和过境驿站,每年都有众多的候鸟经由此迁徙,这也丰富了昆明地区的鸟类种群。
不过最让王紫江兴奋的是,在云南哀牢山发现了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虎斑鳽(yán)。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人们再也没有发现这种鸟的踪迹,因此有“海南虎斑鳽已灭绝”之说。在看到海南虎斑鳽之前,王紫江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有生之年见到这种近乎灭绝的鸟类。2008年,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2300~2400米的山坡上,当地的工作人员在为野生鸟上环志时,一只非常奇特的鸟意外地撞进科考人员事先准备好的大网中,只见鸟的背部长着褐灰色羽毛,胸脯和颈部有白色花点,长长的脚干,尖尖的嘴,眼睛特别大,看上去甚至有些滑稽。“这就是海南虎斑鳽!”王紫江说,早在2006年,云南南涧县就首次发现它的身影,2007年在云南新平县又发现海南虎斑鳽出没,加上在哀牢山第三次发现它,这是三年内连续第三次发现其在云南的分布了,从而可以断定云南已经成为了海南虎斑鳽新的栖息地。
更主要的是,在哀牢山发现海南虎斑鳽为这种存世量极少的鸟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王紫江说,原来发现海南虎斑鳽的地方是在海南、浙江、广东等低海拔的地区,但此次却发现其生活在高海拔地区,说明海南虎斑鳽的地理分布正在发生转变。事实上,海南虎斑鳽并不是传统定义上的候鸟,其一般固定生活在同一区域,但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海南虎斑鳽成为候鸟也不是没有可能。王紫江说,候鸟和留鸟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同一鸟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在同一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居留类型。“决定一个鸟种在一地的居留类型的因素有当地气候、食物状况、生境等。像黑卷尾,在中国南部的海南、云南等地为留鸟,而在长江流域和华北则为夏候鸟,而在欧洲则为漂鸟。也就是说,海南虎斑鳽很可能正在经历这一分化过程,并且选择了云南作为新生活的开始。”
就在几天前,昆明动物所的吴飞博士通过对哀牢山的鸟类研究还有了新的突破。他发现尽管哀牢山并不是很大,但鸟类组成的空间异质性极高。而且他还发现,低海拔地区鸟类组成的空间异质性要比高海拔地区高,这些结果表明设计山区保护区时,不能仅仅保护位于山顶部的成熟林,还要考虑到保护不同海拔带以及坡向的植被。“考虑到低海拔带鸟类组成的空间异质性要比高海拔地区高,低海拔带的保护区面积应当比高海拔带保护区面积大。”吴飞说。 |
|